赣江源头,武夷山下。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石城。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灯彩的魅力,传承石城灯彩。撑起文化自信。
石城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舞蹈。这朵绚丽的山花,生长在石城这块客家风情浓郁的土地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石城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属客家人。从秦汉开始,客家先民们陆陆续续携家带口,不远千里来到这偏远的穷乡僻壤。开垦荒地筑室定居。石城,古属楚越,巫风极盛,先民们为祈求家口平安、丰登大熟,时常举灯以消灾避难,积年累月,致使石城民间渐渐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说法。
在石城方言中,因灯、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祝吉祥之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另外一个原因是,灯彩色彩红彤亮堂,鲜艳华丽,是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象征。石城地域内的客家先民们,为了满足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内容和不同目的的不同心理需求,赋予石城传统灯彩丰富内涵,大致可分为:娱乐性灯彩、祝颂性灯彩、祈祷性灯彩和祭祀性灯彩四大类。各种不同形式的灯彩,适用与不同的目的和场合。到明清时期,新春舞灯更加盛行。元旦一过,乡村间一些文艺爱好者便自发组织各种舞灯活动,制作各式灯具,自农历正月初一起,各灯队游村串户、走街串巷的舞灯,给大家送上新春美好的祝福。直至元宵“谢灯”为止。2008年,以石城灯彩为内容的“石城灯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石城灯彩灯种繁多,有龙灯、狮灯、马灯、蛇灯、茶篮灯、宝伞灯、牌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麒麟送子灯等几十种,用各色纸张和竹蔑,编、扎、画、剪、贴精制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制作精良等特点。表演时,龙灯、狮灯动作粗犷、豪放;茶篮灯一类轻盈、活泼、滑稽、泼辣、诙谐、灵活。音乐多为石城特有的民间打击乐,曲调多以石城地方歌曲和赣南采茶戏音乐旋律,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石城灯彩从彩具制作、舞蹈表演、音乐创作等诸方面充分展现了客家先民的文化艺术创造力。
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石城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为增强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进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充分体现了石城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夙愿。
如今石城彩灯“乘着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省政府出台《关于振兴江西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的东风,石城灯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近年来,石城响应中央、省市政策,不断完善石城灯彩精品创作生产引导机制和石城灯彩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配套措施,探索建设文化产品交易网络平台,制定了《通天寨景区古戏台演出方案》,并用两年时间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了灯彩普查工作,彻底摸清了石城灯彩的历史渊源、传承过程、艺术演技、灯具技法,设立石城灯彩研究会……
一系列的政策护航,为石城灯彩插上了翅膀,飞上了央视的大舞台。2011年5月,中央四套《快乐汉语》栏目带着外国友人学习石城灯彩;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客家足迹行》拍摄石城灯彩节目《丰收锣鼓》;2013年9月,石城灯彩节目《丰收锣鼓》在“梅州月·中秋情”中央电视台中秋文艺晚会中闪亮登场;2016年4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城市1对1》栏目拍摄石城灯彩节目《丰收锣鼓》;2017年2月,石城灯彩在央视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金鸡鸣春》中第四篇章《春满人间》上演。
近十年来,石城县平均两年举办一次大型灯彩主题活动,每次投入资金不少于300万元。并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把石城灯彩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每年组织灯彩保护发展中心深入基层为群众演出100多场,同时每年为石城灯彩传承人提供补助资金,以鼓励传承人对石城灯彩传承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有了资金的扶持,精彩纷呈的灯彩活动在石城县越来越多。2010年7月,首届石城灯彩艺术节上,总人数逾2000的十里踩街巡游活动和灯彩决赛表演声势浩大,丰富多彩;2016年11月,石城县第二届灯彩艺术节隆重举行,县直各单位通过制作大型灯具,打造出一条靓丽的沿江灯彩风光带,擦亮了石城的文化名片。
据悉,为更好地传承灯彩艺术,石城县委、县政府将该县客家灯彩艺术团由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划转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组建石城县灯彩保护发展中心,并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石城灯彩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校开设“石城灯彩”兴趣班,培养学生对石城灯彩的兴趣,为石城灯彩的延续传承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县灯彩保护发展中心还创作编排出一批主题灯彩节目,深入基层各乡镇、学校进行巡回演出,使石城灯彩在石城这片土地盛开得更加璀璨、更加美丽。
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城市也愿意在节庆期间举办灯...
形、色、光、声、动是大型彩灯嫦娥送福制作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彩...